亲亲是事亲的另一种说法。
而云乾元即太极者,以即用显体故,得名太极耳。再者《彖传》言万物资始万物资生,是乾元、坤元为始、生的区别。
七九象阳之气,八六象阴之气,而以一为乾元。然前引荀爽、虞翻皆有此类说法,如虞翻注复,德之本也说:复初,乾之元。而其余六十二卦则属后天。太极分为乾坤,则乾得其阳,坤得其阴,皆太极之元也。这确实可以加深和丰富我们对传统中乾元、坤元的理解。
太极与元气绾合在一起,则属乎气。虽有稽古之绩,而宣尼穷神知化之妙,广大悉备之蕴,乃愈晦而不可明。蒙培元说:我们发现,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。
[①] 崔罡、郭萍主编:《当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》,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。(一)生态存在论蒙培元的生态儒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形下学层级的理论,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的理论:这样的生态哲学不只是保持或改善‘生态环境的问题,而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生命价值的问题[77]。[74] 蒙培元:《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2年第2期。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,可能就在这里。
[12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,第310、311、53页。只有立足于当代,从历史意识、主体意识、开放意识和批判意识出发,积极对待传统、理解传统,才能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,也才能使民族精神之花结出现代化的丰硕之果[50]。
这样的一种‘生态哲学,或者称为‘生存的生态学,不只是保持或者改善一下生态环境而已,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的问题,而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生命价值的问题[78]。这种开放的心灵哲学,终究归属情感儒学:儒学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。儒家的情感哲学如果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,那就是‘仁,儒学就是仁学,奠定这一基础的是儒学创始人孔子。[45](二)情感超越论从情感儒学的观点看,境界的超越、心灵的超越,本质上是情感的超越。
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‘人与天一命题的著名哲学家,为中国的‘天人合一说作出了重大贡献。[⑤] 陈来:《有情与无情——冯友兰论情感》,载氏著《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》,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。[⑨] 黄玉顺:《儒家的情感观念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5期,第5–13页。[72] 蒙培元:《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2年第1期。
因此,他在评论海德格尔和老子的存在论时指出人与‘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[28]。‘理性和‘性理是不同的,它们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灵哲学[43]。
不仅如此,蒙培元的接着讲其实是上接孔孟儒学。这种上下其说,蒙培元以儒学的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情感的三个层次:诚是真情实感。
2.情感与存在论的观念。……所谓‘生态美学,是指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中能体会到生命愉快与乐趣,享受到自然之美。必须在文化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化[52]。往上说,情感是具有形上学本体论意义的超越情感。西方是重理的,中国是重情的。所谓‘真情,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情感。
……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。[21] 蒙培元: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4年第1期。
熊十力中国哲学本位论的立场,并不是故步自封、缺乏开放意识,而是体认到中国哲学在人生价值和天人关系问题上,对现代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[65]。它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学说,既有存在论的基础(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),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[34]。
所谓理性不是西方式的理智能力,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性理,这性理又是以情感为内容的,因此,它是一种‘具体理性而非‘形式理性‘抽象理性,是‘情理而不是纯粹的理智、智性。人对自然界的山水、草木、飞禽、走兽有一种出自生命的关怀,而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去控制、统治、占有、主宰,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。
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十二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他指出:人有向善的目的,这是内在的自我需要,被说成是一种本体存在,这是‘继善成性之事。必须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,舍此不能讨论人的问题。如果能改变整体论的绝对主义和内向性的封闭主义,使心灵变得更加开放,那么,它的功能性特征和情感意向性特征,将会对现代哲学作出贡献[68]。
2012年的论文《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》提出了生态儒学的概念:随着研究的深入,出现了生态儒学,这是儒学研究和发展的新突破,具有重要意义。总之,这种情理合一之说,就是知情合一之说,也就是知识与价值的合一之说。
仁作为最高德性本质上是情感理性即情理。这里所说的‘哲学问题,不是指哲学中的某一个问题,或哲学中的一个分支(比如美学或伦理学),而是指哲学的核心问题或整个哲学的问题。
[65] 蒙培元:《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——熊十力哲学新解》,载《新哲学》第三辑,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。如果仅就人的存在而论,情感的存在当然是心灵的存在。
并且,这种存在论不只是传统的本体论(ontology),还蕴含着当代存在论(Being Theory)的意味。例如,仁就是‘情理,是有情感内容的性理。蒙培元提出: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,这里包含着深层次的生态哲学问题。[37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第144、77页。
[39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》,《学术论丛》1994年第1期。[79] 蒙培元:《亲近自然——人类生存发展之道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02年第1期。
专著《情感与理性》最大特点是,不是从所谓本体论、认识论的立场研究儒家哲学,而是从‘存在论的观点研究儒家哲学[26]。[64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401页。
因此,蒙培元指出:我们发现,情感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,甚至是儒学理论的出发点。[⑩] 关于孔孟思想的情感哲学性质,蒙培元指出:孔子的仁学实际上是情感哲学,孔子的知识学实际上是知情合一之学,知者知其仁,仁者践其仁[11]。